凌晨1点,海军某联合训练基地列兵郭鸿趴在窗台,对着夜幕发呆。
不远处,月光映射在海面上,风一吹动,便碎成点点波光。这原本该是一个静谧美好的夜晚,但郭鸿心里怎么也平静不下来——今天,他又一次因为工作出错被批评了。
【资料图】
原本,这不是一件大事。然而,当负面情绪持续袭来,厚重的挫败感如同浪花一样不断涌进脑海。那天夜里,郭鸿失眠了。
郭鸿觉得,他始终与部队格格不入:3000米跑,他总是“吊车尾”;扔手榴弹,他的手好像不听使唤;练游泳时,他总会想起小时候掉进池塘的经历,迟迟不敢下水……
不知何时,郭鸿开始以警惕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一切——
战友的关心,让郭鸿觉得自己是个累赘;班内讨论训练成绩,他认为是在“点自己”;受到班长批评,他总要想象是不是被“针对”了……
这晚,许多记忆碎片同时浮现,郭鸿的脑袋忍不住嗡嗡作响。一个声音反复告诉他:“你,从未属于这里。”
郭鸿决定“干完两年赶紧退伍”。可是,想起参军那天戴着大红花和家人拍照的样子,以及母亲抚摸军装时骄傲的眼神,他突然鼻尖一酸,眼泪夺眶而出。
这是郭鸿入伍后第一次哭。前不久,郭鸿在连队“时光故事会”现场讲述了这段心路历程,他演讲的题目是《我为什么哭》,战友们给了他热烈的掌声。
郭鸿说,穿上军装之后,他一共哭过两次。两次流泪,让他作出了两个完全相反的决定。
还是在一个安静的晚上,郭鸿去办公室取资料,不经意间瞥见电脑桌面,连长在日程安排中对“周四”进行了着重标记。刚开始郭鸿没有在意,可是,看到下面备注“蛋糕”两个字时,他的脑子里瞬间闪过一段电流……
周四到了,郭鸿的猜测被证实——一大早,连长就跟他说了“生日快乐”;晚上,一大盒蛋糕出现在连队,战友们把灯关掉,点上蜡烛,齐声唱歌,为他过集体生日。
温暖的烛光中,郭鸿看到一张张温暖的笑脸,他泪流满面。郭鸿突然明白:此前,他把自己“关”了起来,其实是一种逃避和辜负。
“那盒蛋糕的味道,我永远记得。”郭鸿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。他每天学习理论、加练体能,主动承担急难任务,还报名参加了好几个兴趣小组。半年后,他的体能达到优秀,还在专业比武中一举夺冠。
“那个情绪低落的兵不见了。”郭鸿的变化,让战友们感到欣喜;同时,也给连队干部带来更多思考——
年轻官兵成长在大好时代,虽然有家国情怀,但对阳光和温暖、使命和责任感知体察不够直接、不够充分。如果没有及时地关心和引导,他们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,甚至走向自我封闭。
实际上,这一问题,早已引起该基地党委注意。一份调研报告显示,由于大局意识、吃苦精神和抗挫能力的欠缺,加之网络环境影响,部分官兵虽然人在一起,心却隔着一道看不见的“玻璃门”。久而久之,官兵关系、兵兵关系就容易冷淡、冷清、冷漠。
这两年,该基地建立起“三互三帮”网格化教育管理平台,广泛开展“三关爱”大谈心和“树正气、理心气、鼓士气”活动,定期组织“恳谈会”“吐槽大会”等双向沟通活动,让官兵自由表达、坦诚交心。郭鸿吐露心声的那场“时光故事会”,也是活动的一部分。
在那些个性化的故事和表达中,一线带兵人正在努力探寻,如何更好地打开那扇心与心之间的“玻璃门”。(本报特约记者 雷 彬)
标签: